一、预审与优审的差异 1、流程区别 在整个专利申请流程中,预审是在向国知局正式提交专利申请前的流程,在正式提交专利申请前,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初步审查,这样可以缩短后续的审查周期。比如专利预审服务,适用于特定技术领域,提交预审请求后,预审员会先检查文件,确保符合要求,通过后可以加快进入正式审查阶段,能加快审查进度,整体从申请到授权可能会比普通申请大幅缩短时间。优势在于加快授权速度,但需要符合条件,比如技术领域、材料准备充分等。 相对于预审,优审则是在向国知局正式递交专利申请后的程序,专利申请已经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后,申请人提出优先审查请求,符合条件的申请会被优先处理。通过优先排队等方式来加速审查,审查周期相较于普通申请缩短。 2、审查内容区别 尽管占据了加速效果更佳的优势,预审的审查却也更为严格,这点源于预审的审查性质和内容。在审查内容方面,预审同样会关注申请中的形式问题或新创性问题等实质问题(各地预审中心审查侧重点不同),甚至其审查标准要求更高。小信提醒,预审答复期限紧张同时对稿件的要求也高,一定严格把控稿件质量及答复时间。 相比之下,优审显得没有预审这么严格,因为优审取决于专利申请是否符合优审领域,而非对申请内容的深度审查。优审的作用在于通过对申请的快速分流来实现优先处理,自然也就没预审审查那么麻烦且深入。 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申请阶段和适用条件。预审是在正式申请前,需要先通过预审才能进入快速通道;而优先审查是在电请进入实审后,基于特定理由提出加速审查。另外,预审通常有更严格的领域限制,比如限定在特定的技术分类,而优先审查的条件更广泛一些,可能包括技术领域和紧急情况等。 至少预审并不是绝对的选择。从审查内容的区别中可看出,预审比优审更为严苛。尤其是在实务中,注重于新创性问题的一些预审中心,审查的架势较之正式审查来说,甚至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申请人若碰见这类预审中心,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,预审可能无法通过。既然如此,这两种途径究竟该怎么选?得看申请人的需求,在实际操作中权衡利弊,选择最适合自身情况的程序。 1、从申请到授权,优审加速后需要约7-12个月的时间,预审加速后则只需要3-6个月。对于时间紧迫的申请人而言,预审确实会更胜一筹。 2、由于预审高质量的内容要求和较高的通过门槛,在实操中,申请人难免会根据预审意见对申请进行修改。比如,向权要中增加特征。但是,这也可能缩小了保护范围。正式审查会在缩小范围的权要基础上进行审查,这可能导致最后的权要范围受到影响。 因此,预审加速更快的背后可能是对保护范围一定程度的妥协让步。相反,优审虽然加速效果不及预审,但特别适用于希望更注重保护范围的情况。因为优审不会产生对申请文件修改的任何可能。 二、预审与优审限制条件 预审合格的专利申请,申请人需在获得申请号当日内通过电子申请系统提交正式申请,并足额缴纳申请费、公布印刷费(发明)、实质审查费(发明)等费用。逾期未提交或未缴费将导致预审失效,需按普通程序重新申请。预审通过后,申请人不得超出原申请文件范围进行修改,否则可能被视为放弃优先审查资格。 优先审查请求获批后,申请人不得主动要求转为普通程序。仅在出现申请人逾期答复、提交虚假材料、非正常申请等情形时,国家知识产权局可终止优先审查并转为普通程序。优先审查过程中,申请人答复审查意见时不得超出原申请文件范围修改,否则可能被终止优先程序。发明专利申请人在优先审查中答复第一次审查意见时,可进行1次主动修改,但需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 51 条规定(即不超出原申请范围)。后续修改需针对审查意见通知书内容进行。 综上所述,尽管预审优审加速更快,但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。 /// 此外,“预审+优审”的组合策略,尤其适合预防预审没通过的情况:一是因为预审和优审的递交时间并不冲突,两者一前一后。二则是只要符合优审条件,申请都可以继续走优审。反之亦然。所以,预审和优审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定性为:独立但不互斥,可都选,无需放弃预审! 这种关系意味着,即便事先选择了预审但未通过,申请在进入正常审查流程的实质审查阶段后,申请人可以接着申请优审,继续加速,从而提高专利快速申请的成功率。